今天是:
长汀要闻 | 长汀旅游 | 长汀故事 | 长汀历史 | 刘氏三明分会
   当前位置: 长汀县智力支乡协会三明分会 >> 大千世界
 
话说泰宁客家民间信仰

点击数:1054  更新时间:2019/3/15  发布人:admin
    

话说泰宁客家民间信仰

正 洪

来源: 三明侨报网

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,是指“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和尊重”,是对应于官方宗教、有别于制度化宗教的民间俗信文化。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,各区域内的信仰不仅影响着该区域内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、生产实践、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,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,从而表现出各区域内社会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的诸多特性,由此形成差异。

泰宁地处闽北、赣东北与客家区域大文化圈的交汇地段,故其区域特性,亦融汇有多方因素,形成一种缤纷异呈的多样化形态。原福建省副省长汪毅夫先生在其著作《客家民间信仰》中认为:“客家民间信仰也具有中国民间信仰的共同性:不同宗教的混杂、宗教活动同生活习俗的混杂、宗教文化同非宗教文化的混杂,以及由此构成的泛神泛灵、随意随俗的天地崇拜、自然物崇拜、巫术信仰、祖先崇拜、鬼魂崇拜和神明崇拜的混杂。”在泰宁的民间信仰中,亦有此共性。

客家区域内,多神信仰的风俗随处可见,如客家祖地宁化石壁,其特色庙宇“升仙台”,里面供奉有佛教人物观音大士,而若要参拜观音,则需遵循“先参道后礼佛”的寺规。又如刘大可博士在武平县北部村落进行田野考察时所看到的,“同一个村落既有定光寺、观音堂,也有妈祖庙、仙师宫、三官堂,还有文庙、武庙,以及名目繁多的公王、社公、伯公等等。而寺庙里的所有塑像被一概以‘菩萨’称之。”如上这些,除某些供奉对象与泰宁民间有所差异之外,其模式大体一致。而在巫术方面,活跃于泰宁民间最常见的是“魔郎仙”,属普庵教,这是一种兼具道、释、巫为一体的一种信仰模式,其主要的法事活动为打醮(参见后面附文)。普庵教是流行于赣东北、闽西及闽北地区较为典型的一种地方信仰模式。此外尚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兴起的“五佛”信仰(参见附文),都具有典型的多神信仰性质。

客家地区比较典型的俗神(或俗佛)为定光古佛、伏虎禅师、妈祖、莘七娘、三山国王、石固大王、公王、伯公等。其中,定光古佛与妈祖,泰宁民间亦有信仰。?据相关资料记载,伏虎禅师俗姓叶,五代时期高僧,宁化县人,生年不详。初于汀州开元寺出家,遍游诸方,访师学道,悟旨而返。时境内虎豹出没为害,据说他以解脱慈悲力驯服虎豹,于是众称之为“伏虎”禅师。另,据称其还有祈雨救旱的法术。北宋建隆三年(962年)伏虎禅师示寂,徒众塑其像于庵,遂渐次为神。在闽西客家地区,伏虎禅师与定光古佛通常并肩同祀一处。

莘七娘(或称惠利夫人)信仰起源于明溪县,其来源有几个版本,多数人比较认同的是,五代时,有一位名叫莘七娘的女子,少时知书达理,且通医术,后随丈夫征战,转战至明溪雪峰镇(今城关镇)时,丈夫不幸病亡,她寄居该地,陪伴丈夫亡灵。当时,明溪偏僻落后,她为民众治病,死后亦葬于明溪。据称此后屡有显灵,或为百姓祛除病灾,或为地方防御寇贼,民众乃塑像而祀之,加之后来一些文人志士为其撰文赋诗,莘七娘信仰遂逐渐遍及闽西客家地区。

三山国王主要是广东粤东地区及台湾潮州籍民所奉的地方守护神,后来亦延及客家地区。依汪毅夫先生在其著作《客家民间信仰》中叙述:“三山国王崇拜是自然物(山、石)崇拜、神明(土地神)崇拜和鬼魂(先贤)崇拜的混杂。”而在泰宁城乡,则没有此俗。

石固大王又称石固公王,是客家地区公王崇拜里面的一种,学术界一般认为,石固大王崇拜,是由厉鬼升格而来的。

公王崇拜(或称伯公崇拜),在客家地区比较盛行,彭维斌先生在其著作《中国东南民间信仰的土著性》中提到“‘伯公’是客家地区对土地神特有的称号,也是敬称,闽西客家地区对土地神的特殊称号还有‘公王’、‘福王’、‘把境公王’等。……在桥头、路口、村口、水口等处都可见到约一立方米的小庙……客家人称之为‘公王’庙。小庙内往往只有一块石碑或木牌,或一张红纸,或一块石头,客家人称之为‘伯公神位’。大庙内往往供奉一尊或三尊、五尊分别穿文武朝服的偶像,俗称‘公王爷’。无论是伯公还是公王,他们的职能都是一方的保护神,只是管辖的范围大小不同,称谓不同而已。管辖范围大的称为‘公王’,管辖范围小的称为‘伯公’。客家人的住宅内,处处是‘伯公’神位。如在住屋内有镇宅土地龙神伯公、灶头伯公、床头伯公;在室外田野则有塘头伯公、田头伯公、水口伯公、路口伯公、桥头伯公、大树伯公、石头伯公等等……一些辖地较广的水口或村口则尊称为‘公王’或叫‘社官老爷’……”。以上这些,与泰宁民间信仰在形式上大同小异,称谓上却不尽相同。如泰宁城乡一般称把守水口、路口的神灵为“社公”或“阳公”,而没有“公王”的说法,田间地头或大树底下的神灵,通常泛指“土地公”,床头有“床神公”,灶头有“灶神公”,而不称“伯公”,唯一称“伯公”的,为“石伯公”。

在客家地区的广东梅州、广西贺州、福建连城和长汀等地,邹氏人家奉其祖先邹应龙为“广佑圣王”,此俗传至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之后,渐成风气,成为当地民众及东南亚华人华侨主要崇祀的俗神之一。邹应龙是泰宁人,南宋时期状元,其裔孙后来遍布闽西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西、台湾及东南亚各地。邹应龙“广佑圣王”崇拜,是客家人典型的“祖先崇拜”之一。这种崇拜形式,在邹应龙的出生地泰宁,却鲜见流传。据2007年出版的泰宁文史资料专辑《状元宰辅邹应龙》记载:“宋宝祐六年(1258年),邹应龙逝世后的第十四年,蒙古军大举侵宋,在一次两军激战时,暮云中隐约现出邹应龙的令旗,宋军大受鼓舞,英勇杀敌,战胜蒙古军。宋理宗景定元年(1260年)庚申三月,抗元主帅、京湖制置使马光祖等上表将邹应龙显圣退敌之事奏明朝廷。景定元年(1260年)七月二十八日,理宗特追授邹应龙为‘昭仁显烈威济护国广佑圣王’”。由此,邹应龙完成了从“人间状元”到“天上神仙”的转变。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八日,亦成为上述地区的“广佑圣王”祭日。而在泰宁的造神信仰中,比较典型的是二王、宋齐丘、福善王等。此类信仰,则又鲜见于客家地区。

诚然,一个区域的文化特性(或属性),不能单纯地以民间信仰一言以蔽之,何况上述文字,亦只占泰宁民间信仰中的一小部分。既是以管窥豹,又是抛砖引玉,许多事项,还有待有心者积极参与,以便日后完善。总体而言,泰宁民间信仰,承继着中原文化的精髓,在闽文化、赣文化的熏陶下,又接受了客家文化的因素,拥有了一种兼收并蓄的融合性,这是没有疑问的。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,焕发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耀眼光芒。

 上一条:嵩溪古镇绽放魅力
 下一条:永安客家民情风俗
关闭窗口
  版权所有:福建省长汀县智力支乡总会三明支乡会   闽ICP备18013799号-1
  法律顾问:汤咏红律师  网站支持:三明在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