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长汀要闻 | 长汀旅游 | 长汀故事 | 长汀历史 | 刘氏三明分会
   当前位置: 长汀县智力支乡协会三明分会 >> 大千世界
 
建宁客家清明习俗

点击数:984  更新时间:2019/4/16  发布人:admin
    

建宁客家清明习俗

宁江炳

来源: 三明侨报网

清明是我国二十四个节令之一,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。每年的清明节,建宁人都有吃“暖菇糍”、祭祖扫墓、开宗祠上族谱、食笋、踏青春游等,建宁人统称为“做清明”。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习俗。

吃暖菇糍。春社和清明时节,城乡妇女就会挎一个小竹篮到田野、山地,去采一种名为鼠曲草,本地人又名为“暖菇草”的绿叶植物,洗尽和着米浆做成暖菇糍,内包馅一般有两种:一种是包糖的,叫斋糍,吃素的人可吃。一种是用腊肉、笋和香菇等做成的肉馅,叫荤糍。暖菇糍风味独佳,是建宁人祭祖扫墓的必备供品。现在清明时节,乡下妇女还做暖菇糍挑到建宁城区街头叫卖,成为建宁城区不可多得的风味小吃。除做暖菇糍外,建宁人清明节这一天,还备鸡蛋、红枣、香菇、冰糖(也有加莲子炖的)炖食,谓食之可防夏天中署。

扫墓又称做清明。清明扫墓,以敬先人,建宁人称之为“做清明”。做清明是很神圣的的事,凡是外出异乡的都尽量赶回祭扫祖宗陵墓。这一天,大开宗祠之门,杀猪、炸油豆腐,办清明宴,从大宗族,到小宗族,再到自己家里的祖父母的墓地,有的人家清明时节吃清明宴就要吃上几场。扫墓即为墓地除草添土,供祀荤腥糍果,在墓碑上和坟包上压六张火纸,也有压九张的,称“挂纸”,还要斟茶水和酒于坟头、点香火、燃放爆竹、烧纸钱等。古时,宗族扫墓,还要请人写好祭文,读祭文时,还要按字排辈依次跪拜,祭文读后焚化。这正是古诗所描写的景致:“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扫墓各纷然;纸灰化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。”

建宁人扫墓一般是由男子进行,若家中无男者方可由女人去祭扫祖坟。祭扫祖坟后,大家回去吃清明宴。清明宴大家集钱由族里老大在宗祠里操办,现在也有轮流作东的,形成一种“清明会”。上一年讲好,下年在哪里哪一家办“清明宴”。

上族谱。各个家族按规定的字派给新生儿取名,上到族谱上,同时,也给上一年去逝的老人注好去逝的年月日,享年多少。另外,这一天,族里的人也会给虐待老人,对父母不孝的子孙,施以族法,以儆效尤,最通俗的莫过于对其训话,让其下跪、重者杀他家的牲畜等。现今对不孝子孙则多由村干部或族中长老调解,严重者也反映到上级司法部门。

食笋。食笋一俗,古已有之,并留下了许多佳话。传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,有一次路过于潜县金鹅山时,看到景色宜人的竹林,他便即光赋诗:“可使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,无肉使人瘦,无竹使人俗。人瘦尚可肥,士俗不可医。”看到美丽的竹林苏东坡真的连肉都可不吃吗?这时,于潜县令用笋焖肉招待他,苏东坡食后赞不绝口,情不自禁地把刚写的诗又补充了两句:“若要不俗又不瘦,还是天天吃笋焖肉。”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将笋定为“疏菜第一品”,还与熊掌相提并论。《四时幽尝录》中记述了以竹叶煨笋:“于春中笋抽正肥,就彼竹下,把竹叶煨至熟,刀截剥食。”此法深得竹林之清雅,山野之真趣,质朴之实味。

“笋焖肉”、“竹叶煨笋”都是建宁人清明时节的风味菜肴,笋切细炒腊肉是建宁人做暖菇糍的主馅料,另外“笋炒酸菜”更是建宁城乡春夏之交时的一道家常菜。建宁是我省著名的竹林区,建宁产的笋干被誉为“闽笋”。每到清明时节,建宁乡村的许多人家都忙于采笋、榨笋干。现建宁的私营企业产的“孟宗笋”还成为出口创汇产品。

踏青春游。清明时节,建宁人除了祭扫墓地外,还有踏青春游、插柳、放风筝、荡秋千、迎妈祖神像、各坊抬“敞戏”,各户摆香案鸣炮接驾等习俗,解放后,迎神的习俗被废止。烈士墓建成后,每逢清明,学校师生便前往扫墓,给烈士敬献花圈。形成了许多新的风尚。踏青扫墓的情景是很有诗情画意的,有诗为证“一帘晚日看收尽,杨柳微风百媚生。”(陈与义《清明》)

 

 上一条:客家人以宗族制度教化子孙
 下一条:将乐擂茶和舂“明头”起源
关闭窗口
  版权所有:福建省长汀县智力支乡总会三明支乡会   闽ICP备18013799号-1
  法律顾问:汤咏红律师  网站支持:三明在线